在“山窝窝”里的雷洞村,贫困户李付立靠着自家小院改造的民宿脱了贫;在建安区,贫困户孙红福靠蘑菇发了家;在鄢陵县,越来越多的群众靠着花木产业过上富裕生活。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如何保证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不返贫?河南许昌市给出的答案是兴产业。一个个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的特色产业,犹如一片片“防护林”,牢牢守住了脱贫攻坚的成果。在这片林下,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正在徐徐展开。“贫困村”变身“明星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夏日的紫云山满目葱茏。转过道道弯,半山腰闪出一座小村,红墙青瓦的农家小院与青山相得益彰。入村,但见红石房、红石墙、红石路,别有情趣。“紫云山多红石,形成了我们雷洞村的红石文化,深受游客喜爱。”雷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李洋说,雷洞村是许昌市襄城县有名的“旅游村”,仅去年五一假期,游客就达3万人。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出名的“穷窝窝”。当地人给雷洞村编了句顺口溜,“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男男女女都外‘嫁’,村里光棍扎成堆。”男人无奈外“嫁”,媳妇娶不进来,雷洞村人口锐减。年雷洞村建档立卡时,6个自然村共有人,比上世纪90年代少了多人,其中贫困户有83户人,贫困发生率达到45.6%。病根在哪儿?村里人多地少,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后来,当地封山育林,禁止采石,村民没了挣钱门路,村庄日益贫困。脱贫攻坚后,雷洞村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在各项政策扶持下,村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然而,实现从外在“输血”到自我“造血”,让贫困人口有稳定的收入、致富的机会、发展的平台,才是真正的康庄大道。唯一的选择是发展产业。雷洞村开始了艰难探索:村民种药材、养鸡鸭、喂獭兔,可技术不足,最终半途而废;引入外来资金,建设千亩“花田花海”,但花期短暂,热闹过后很快便曲终人散。究竟什么样的产业才是适合的?时任许昌市市长、现任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作为联系干部,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紫云山风景区的自然风光,紫云书院的人文胜景,让雷洞有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潜质;“红石文化”历史悠久,是雷洞村风格独具的文化标签。瞄准方向大胆干。村里专门成立了集体企业,对村庄进行重新规划,以房屋入股分红的形式将老房子打造成民宿,带动村民致富。同时依托紫云山风景区和“古村、石寨、民宿、林果”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林果采摘、民宿旅游”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雷洞村民宿院子富有乡村情调。人民网鄂智超摄走进脱贫户李付立的家,古木餐桌、保留乡村特色布局的房间、屋檐下悬挂着的一串串玉米和大蒜……这座闲置的老宅子,如今是村里的精品民宿,去年,老李就靠着民宿的租金脱了贫。然而,民宿建设之初,村企业找到李付立,希望他能以房屋入股分红的形式将老房子打造成民宿样板间,他死活不接招,“我们这连媳妇都娶不上,男的都要‘嫁’到外面去,你们就别瞎胡整了,根本不会有人来。”眼看老李对开民宿没信心,村企业只好换个方式,以每年付定额租金的形式再谈,旱涝保收,老李勉强同意签约。谁成想,短短一年时间,雷洞村声名在外,一房难求。眼看生意火爆,当初入股的村民都挣着钱了,李付立最近天天找村干部,要求变租金为分红。如今,雷洞村全村共有农家乐34家,各家年收入10万元左右;建设特色民宿客栈16家。如今的雷洞村,贫困发生率降为0,还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20万元。年,许昌市4个乡村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6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推出了张家庄槐花节等30多个节庆活动,推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市乡村旅游总接待量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4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11.1%,辐射带动贫困人员余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1万多人。“小香菇”种出“大产业”“明星”企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走进许昌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白灵菇、茶树菇、鸡腿菇、草菇、灵芝等各种食用菌图片让人应接不暇。随手拉开一扇车间大门,冷气嗖嗖透出,一排排洁白肥大的菇令人称奇。“这就是白灵菇,一袋菌料产一只,至少七八两重。它味道鲜美,价格昂贵,市场供不应求。”董事长李彦增介绍,好产品好市场,天然就具备扶贫带贫的基因。贫困户收入得“四金”:土地流转得“租金”,进厂务工得“薪金”,合作经营得“股金”,特色种植得“现金”。在基地打工的陈曹乡小陆庄村贫困户孙红福算了一笔账:每天打药、除草,工资60元。2亩地入股,每年租金0元。“就靠这一个蘑菇,俺全家就脱贫了。”大手牵小手。以企业为依托,许昌市建安区在小召乡朱庄村等12个乡镇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了20个产业扶贫基地座食用菌大棚。村集体自营、个人承包、企业托管等模式综合运用,共种植食用菌16棚、瓜果70棚、花卉苗木50棚、蔬菜78棚、药材8棚、其它农作物8棚,发展特色农产品近30种,带动户个贫困人口实现了产业致富。孩子在农场玩耍。人民网丁亦鑫摄河南乐佳生活美学农场,是建安区另外一个带贫“明星企业”。走进农场游园,风景秀丽,人流如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研学”,有的在草坪中嬉闹,有的在学着制作工艺葫芦。项目一期占地亩,二期占地亩,总投资万,是集研学教育,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现在建成有接待区、儿童游乐区,团队拓展区、葫芦创作区、果蔬采摘园、鲜花种植区等多个区域,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为导向,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建安区扶贫办主任姚恒介绍,这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为周边贫困户“提供种子、统一收购”,带动周边户参与到产业,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目前,许昌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6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个,培育带贫经营主体家,带动贫困户2万多户。围绕种养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贫困群众跟着经营主体走、经营主体跟着市场走。“持续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吸纳务工、代种代养、订单收购、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等途径,真正把困难群众嵌入产业链条。”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说。“花木之乡”打造“美丽经济”产业有特色小康有保障鄢陵县唐韵小镇一景。人民网霍亚平摄许昌鄢陵县是著名的花木之乡,花木种植面积近万亩。在政策引导下,漂亮的花木变成了富民产业,小康产业。柏梁镇姚家社区是鄢陵县最早的花木种植村之一。沿路入村,绿意扑面而来,五角枫、女贞、景松、丁香、红叶李……各种绿树苗木应接不暇。“种植花木,我们村源远流长,成就辉煌。”社区支部书记姚春民话里透着骄傲。姚家社区因多从事花艺行业,又有“姚家花园”之称。近年来,当地通过发展花木行业为支撑,走出了一条特色突出、创业创新的美丽乡村之路。“我爷爷是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就是因为蜡梅盆景做得好。”31岁的姚军辉说。几年前,他接过父亲姚春然创办的许姚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曾把年营业额做到多万元。从7岁接触庭院盆栽到现在,姚军辉越来越了解这个行业,也越来越明白自己的责任。“产业发展离不开党员带头,我回到村里,就是想发挥党员责任,促进产业发展。”姚军辉说,在全村60名党员带领下,村里户口乡亲,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年12月,姚家社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屈岗村貌一角。人民网霍亚平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全面开花。7月27日,鄢陵县大马镇屈岗社区,村民马永辉开车从自家林木基地返回,一皮卡刚砍下的树枝透着新鲜。“这是北海道黄杨,能种成绿化篱笆墙。这树扦插就能活,打算林下再套种20亩。”33岁的他承包林木基地亩,种植元宝枫、女贞等,年收入数百万元。花木产业不止富了群众腰包,也成就了优美的自然环境。鄢陵县以此为基础,打造康养产业,势头正盛。河南省鄢陵县怡康苑养老公寓里安享晚年的一对夫妇。人民网霍亚平摄许昌市怡康苑养老公寓开园不到两年,公寓已有多位老人入住。许昌、郑州、西安等大中城市,都有老人慕名而来。李贵忠、常锦芳夫妇原在郑州某高校工作,前两年回老家偶然发现,当即就决定“搬回来住”。“每人每月元,两室一厅,电视冰箱家电齐全。每天有人给我们做饭,带我们做操,生活不要太幸福。”李贵忠告诉记者,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两口不愿打扰,正好老家有这么个“舒坦地方”,“俺俩住上瘾,哪儿也想不去,过年过节也是他们来看俺俩。”行走许昌,各类特色产业百花齐放。“接地气”的产业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稳定的增收渠道,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牢牢打下了基础。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表示,立足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许昌紧紧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一主线,按照“建基地、育龙头、强联结、优服务”的思路,形成了产业基地带动、经营主体带动、集体经济带动、扶贫车间带动等“四型”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持续攻坚,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户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年的4.41%降到年底的0.24%。“收官之年,许昌市将继续发展特色产业,高标准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巩固好已有脱贫成果,保证已脱贫人口不返贫,为全面小康做好准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26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