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曹彰是曹丕同母弟,刚猛强悍,曾多次觊觎储君大位。不出意外,曹操死后三年(),曹彰便壮年暴薨,年仅三十五岁。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史家均把曹彰之死归罪于曹丕,《魏氏春秋》与《世说新语》皆有相关记载,可知绝非空穴来风。

其实曹彰之死,祸出文帝,确系无可置疑。陈寿在《任城王传》中伏笔甚多,讳无可讳。

作为曹丕的同母兄弟,曹彰与曹植均有夺嫡之心。不同之处,在于曹植并不以军功见长,而曹彰不仅战功赫赫,还曾一度掌握曹魏中军。这很容易引来曹丕的猜忌。

另外,曹彰“不念读书慕圣道”,亦不通晓前代兴衰教训,不能客观地看待当时的政治环境,在曹操死后仍旧放纵恣睢、不加收敛;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本文想就现存史料,探讨曹彰的悲剧根源。

本文共字,阅读需10分钟

①曹彰的军事才干及威望

曹彰具备极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冠绝同辈兄弟。这是曹彰受到曹操宠爱的理由,也是曹彰受到曹丕猜忌的理由。

按《任城王传》记载,曹彰“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几乎是吕布、马超之伦,悍勇无匹。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魏书任城威王传》

同时,曹彰不仅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与格斗技巧,还“数从征伐,志意慷慨”,积累了宝贵的临阵经验。

(曹彰)数从征伐,志意慷慨。--《魏书任城威王传》

虽然曹操在世时,曾多次携带诸子(包括曹昂、曹丕、曹植、曹彰)随军从征,但论军事才干,诸子皆不及曹彰。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叛乱,曹操遣曹彰率军往讨。同行者有“将骑从征伐”的夏侯尚,以及以“权谋”著称的田豫。二人皆是以副官身份随行。

代郡胡叛,遣鄢陵侯(曹)彰征讨之,以(夏侯)尚参彰军事。--《魏书夏侯尚传》

鄢陵侯(曹)彰征代郡,以(田)豫为相。--《魏书田豫传》

此役曹彰大放异彩,身自搏战,弦不虚发,“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一战扬名,震惊当时。

(曹彰)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身自搏战,铠中数箭,意气益厉

曹彰不仅临阵果敢,在战后还“大赐将士”,很懂得笼络士卒的道理。乌丸之乱平定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听闻曹彰威名,“乃请服”,于是北方悉定。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魏书任城威王传》

有鉴于此,翌年()曹操赴汉中讨伐刘备时,便携曹彰从征。刘备派遣养子刘封挑战,曹操则称“待呼我黄须来”,可见彼时的曹彰在曹操心中是何等重要。

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魏略》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曹彰的头衔。他征伐乌丸时,是“以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魏书任城威王传》

其中“北中郎将”的临时性质较浓,昔日()卢植讨伐黄巾便是以北中郎将身份领兵。光禄勋下属的常置中郎将(左、右、五官)中无此职位,应该是曹操为了讨伐乌丸而临时设置。

(灵帝)遣北中郎将卢植讨张角,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讨颍川黄巾。--《后汉书灵帝纪》

骁骑将军则是曹魏特有,属于中军系统,即禁军将领。曹魏的中军制度与两汉相异,以中领军(领军将军)典兵,控制中垒、中坚、武卫三营与五校尉营;以中护军(护军将军)典武官选举;骁骑将军领营,功高者居之。

注:曹魏中军制度,见黄惠贤《曹魏中军溯源》。

其中“行骁骑将军”的“行”有临时代理的含义,这说明曹彰应该在曹魏中军当中正式挂职,确曾领率禁军;只是因为北征代郡,远离都畿,无法兼顾典、护中军的职责,这才改称为“行骁骑将军”。

曹魏的中军武官,早期主要由诸夏侯曹氏与谯沛子弟出任,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许褚、桓范等人均有过在中军任职的记载。

照此推断,曹彰应该确实出任过骁骑将军之职,在禁军之中也具备一定的人望与影响力。

曹彰以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讨乌丸

综上所述,曹彰不仅刚悍善战,还在中军与边军之中深孚众望,在临敌表现上,甚至不输给久经行伍的田豫、夏侯尚。

更重要的是,曹彰还深受曹操喜爱。汉中之战结束后(),曹操还军洛阳,曹彰则驻守长安。长安是西汉帝都,也是曹魏五都之一(洛阳、长安、邺县、许县、谯县),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魏书任城威王传》

不过非储君身份的皇子(或实际统治者的子嗣),一旦具备出色的军事才干,往往会引来嗣君的猜忌。

唐初的李世民、明初的朱高煦、清代中叶的胤禵,皆受此困扰。李世民可以侥幸翻盘;但大多数历史人物没有李世民的实力与运气,曹彰亦是如此。

②曹丕对曹彰的态度变化

曹彰虽然勇猛过人,却“不念读书慕圣道”,缺乏从政的才干,因此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被曹丕视作竞争对手。

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魏书任城威王传》

对曹丕而言,“以才见异”的曹植才是他的头号大敌。至于曹彰,只不过是匹夫之雄,不足顾虑。

(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魏书陈思王传》

曹操在世时,曹丕不仅没有对曹彰表现出过敌意,甚至还多次拉拢示好。

比如建安二十三年()曹彰讨伐乌丸班师,曹丕便主动建议曹彰“归功诸将”,以示胸襟。曹彰从其言,因此得到曹操的夸奖。

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魏书任城威王传》

建安二十三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因为前一年()恰好是曹丕被立为魏王太子的同年。曹丕志得意满之际,做一些姿态,展示兄友弟恭,也不难理解。

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魏书文帝纪》

然而曹丕终究是低估了曹彰的政治野心。曹彰在曹操死后的表现,也注定了他的悲剧下场。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于洛阳。曹丕当时留守魏国都城邺县;曹彰身在长安,各据一方,形势波谲云诡。

在曹丕动身之前,曹彰先一步抵达了洛阳,并试图威胁主持丧事的贾逵交出魏王玺绶。这一记载见于《贾逵传》与《魏氏春秋》,可知确属实情。

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时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魏书贾逵传》

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魏氏春秋》

曹彰自长安奔丧,问先王玺绶所在

另外《陈矫传》也记载,传主在曹操死后劝曹丕早正大位,理由便是洛阳有“(先王)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陈)矫曰:“王(指曹操)薨于外(指洛阳),天下惶惧。太子(指曹丕)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魏书陈矫传》

《魏略》亦记载,曹彰抵达洛阳后(),曾鼓动同在洛阳的曹植矫诏即位,但曹植保持了清醒,拒绝了曹彰的提议,也给他日后的善终结局奠定了基础。

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魏略》

在此背景下,曹丕抵达洛阳之后,立刻夺了曹彰的兵权,逼对方返回封国,还把曹彰的封地从鄢陵改到中牟。

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魏书任城威王传》

及(文)帝受禅,因封为中牟王。--《魏略》

鄢陵县在颍川郡,属豫州;中牟县在河南郡,属司州。曹丕践祚之后把国都从邺县迁到洛阳,而中牟与洛阳同属河南,距离很近。

昔日()董卓进京,曹操出奔关东,便是在中牟县被捕,可知曹丕改变曹彰的封地,实际就是把对方安排在眼皮子底下,加以控制。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魏书武帝纪》

可惜的是,曹彰在受到敲打之后,并未改过自新,反而变本加厉,暴虐恣睢,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下场。

③曹彰之死

曹丕继位后,专门设置了一种对付诸侯王的酷吏,称作“监国谒者”,他们望风承旨,比两汉的国相更加歹毒。

举例而言,曹丕继位翌年(),曹植在封地中喝多了酒,言语稍有不节,便遭到监国谒者的激烈弹劾。曹丕一番训斥之后,“舍而不诛”。

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秉承曹丕意志),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魏书陈思王传》

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王沈《魏书》

由“舍而不诛”的描述,不难看出曹植最初被议定的罪名乃是死刑,监国谒者的性质足见一斑。

黄初四年()曹植赴洛阳朝拜曹丕,返回封国时想和弟弟白马王曹彪同路东归,结果监国谒者“不听”,事遂罢。曹植“意毒恨之”,写下了名篇《赠白马王彪》,诗文至今传世。

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魏氏春秋》

考虑到曹植的党羽杨修、丁仪等人早已遭到剪除,那他根本不需要受到如此严密的监视。换言之,曹丕设置监国谒者的初衷,很可能并非针对曹植,而是针对曹彰。

曹彰在失去兵权之后,并未安心做一个闲散的富家翁,甚至不甘心受监国谒者的控制。他在河南中牟就国期间,表现出了极端的桀骜不驯。

比如曹丕更换曹彰封地,遣对方就国时,曹彰就“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如此行径无异于大不敬。

太子嗣立,既葬,遣彰之国。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魏略》

文帝立,曹彰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

在中牟封地中,曹彰也是恶名远播。曹丕移驾许昌时,曾召同宗子弟前往朝见,结果曹氏诸侯“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凶暴强横到了这个地步,可见连中牟的监国谒者也控制不住曹彰。

是后大驾幸许昌,北州诸侯上下,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魏略》

曹丕也曾试图笼络曹彰,把对方的食邑由五千户增至万户,希冀对方安心养老。相比于曹植的二千五百户食邑,曹彰的万户侯不可谓不尊贵。

(文帝)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增(曹彰)邑五千,并前万户。”--《魏书任城威王传》

(黄初)三年,立(曹植)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魏书陈思王传》

然而曹彰始终希望可以“见授用”,即重新得到启用。按曹彰的能力特质而言,他应该是希望能够重掌兵权。这当然不可能得到曹丕的应允。

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遂见授用。--《魏略》

在一系列的收买政策没有得到预想成效之后,曹丕终于下定决心,剪除隐患。

黄初三年()曹彰被改封到兖州任城,四年()又被召往洛阳,曹氏诸侯被一并征召(见《陈思王传》)。

曹彰抵达洛阳馆舍之后“以疾薨”,死得无声无息,毫无征兆。年仅三十五岁。

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暴死之后(),同赴洛阳的曹植惊吓过度,主动写了一篇卑躬屈膝,极尽谄媚的词赋献给曹丕,希冀免祸。

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曹植)上疏曰:“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魏书陈思王传》

曹植的书文见于《陈思王传》,有千字上下,比诸葛亮的《出师表》还长。其中充斥着“危躯授命,知足免戾”,“迟奉圣颜,如渴如饥”一类的鄙陋谦词,对曹丕恭敬到无以复加,侧面反映出特殊的历史背景。

关于曹彰遇害的具体过程,陈寿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在《魏书任城威王传》中没有提及,其余史家则众说纷纭。

《魏氏春秋》称曹彰遭到曹丕冷遇,因此“忿怒暴薨”;《世说新语》则称曹丕召曹彰博弈饮酒,在佐酒的枣子中暗下鸩毒,将对方秘密处决。

(曹彰)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魏氏春秋》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指曹彰)弗悟,遂杂进之。--《世说新语》

曹丕以毒置诸枣蒂中,曹彰食之,薨

卞太后在曹彰暴死之后,怒斥曹丕,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任城指曹彰,东阿指曹植,可见此事绝非空穴来风。

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

无论曹彰的具体死因为何,从他的身体素质、死亡时间、以及同在洛阳的曹植等人的反应来看,他遭遇曹丕毒手无可置疑。只不过事涉隐秘,史家不得不加以避讳。

④小结

曹彰的人生悲剧,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他“不念读书慕圣道”。如果曹彰稍稍留意书史,至少可以汲取前代诸侯的兴衰教训,不至于妄想染指魏王之位。

其实从建安二十三年()曹丕的主动示好中,能看出曹丕对这个粗猛善战的弟弟颇多提携,至少没有特别提防;甚至在曹彰阴谋夺位之后,曹丕的处理方式也仅仅是遣返封国,严加监视。

直到曹彰冥顽不灵,屡教无改之后,曹丕才终于痛下杀手,还刻意把诸侯王齐聚京都,彰显天威,以儆效尤。

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曹彰)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魏略》

另外,曹彰气力过人,在军中威望甚高;这又进一步加深了曹丕对他的猜忌。

如果曹彰仅仅有野心而无实力,其实也能避免悲剧下场。比如曹彰的儿子曹楷,在青龙三年()私自联系尚方署制造御用器物,事发后仅仅是被削夺食邑,并未遭到处死。

青龙三年,(曹)楷坐私遣官属诣中尚方作禁物,削县二千户。--《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有野心、有实力,偏偏缺乏政治智慧,在曹操死后仍自恃勋劳,不知收敛;又因不读诗书、不晓史事而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最终导致了悲剧下场。

从后来者的角度看,连曹植这种曹丕的死敌,都能在黄初年间(-)苟全性命,一直活到明帝时期才寿终正寝;而曹彰这个曾被曹丕刻意拉拢的同胞兄弟,最终却惨死于胞兄之手。令人不胜唏嘘。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