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衙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方,对于衙门的印象大多来源于影视剧。

“许州创建州治大堂记”碑的发现,有力地佐证了许州府衙大堂确在官署所在地。许州府衙是代表许昌文脉的地方,也是历史上许昌的地标性官署建筑。

年3月22日,记者来到河南省许昌博物馆三楼,展厅里一通“许州创建州治大堂记”碑,记录着许州府衙在历史上长期为许昌政治枢纽和中心这一事实。

图片由百度正版图库提供

为史料记载提供了实物佐证

尘封了多年后,“许州创建州治大堂记”碑静静地陈放在许昌博物馆的展厅里。记者发现,与其他碑不一样的是,它只有半截儿。从残缺的碑文可以看出创建大堂的年代以及为何称为“创建”等情况。

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告诉记者,年,一家公司在市区魏武帝广场西侧施工时将“许州创建州治大堂记”碑挖出,文物爱好者王先生发现后及时向有关部门做了报告。

“此碑的发现,有力地佐证了许州府衙大堂确在官署所在地。许州府衙是代表许昌文脉的地方,也是历史上许昌的地标性官署建筑。”陈文利说。

许州府衙位于市区衙前街,自汉、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直是许昌郡、县、州、府官署所在地。

明崇祯十四年(公元年),李自成义军攻破州城,州治被毁。清顺治四年(公元年),知州韩得文创建州治大堂。

该碑为奉训大夫知许州事东鲁韩得文撰,记述了顺治二年(公元年)八月捐资创建许州大堂一事,与《明嘉靖许州志》《许昌县志》等记载相吻合。

据了解,许昌秦时为颍川郡的颍阴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都许,称许都;魏黄初二年(公元年),汉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为魏五都之一。

据清乾隆《许州志》记载,自唐代开始,许州的名称即相对稳定,明代为许州,清代为许州府,后又称直隶州。

年9月11日,豫皖苏第五专署决定恢复建立许昌市政府,并通报了许昌市和许昌县的干部名单。许昌市委和市政府合并办公,市政府机关设在城隍庙内,市委机关在城隍庙以西的榆柳街上。

年2月,许昌行政区专员公署成立,在衙前街许州府衙办公。

据年5月出版的《许昌市志》记载:“年2月,成立中共许昌市地委,许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许昌军分局,裴孟飞任地委书记,李庆伟任专员,谢育才任许昌军分区司令员,许昌专区辖许昌市、许昌县、长葛县、鄢陵县、禹县等15个县市。许昌专员公署驻城内衙前街许州府衙。”

衙署“居中而治”的设计思想

明、清两代衙署,受北京故宫以及历代衙署建筑承传,主体建筑均坐北朝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许州府衙亦然,它身上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权威的精神。

清代规定“各省文武官皆设衙署,其制,治事之所为大堂、二堂,外为大门、仪门,宴息之所为内室,吏攒办事之所为科房。官大者规制具备,官小者依次而减。”通常情况下,建制完善的衙署同时要满足各种办公、居住等需要。

许州府衙也恰恰印证了衙署“居中而治”的设计思想。许州府衙位于原州城中轴线北端,为清直隶州州署,即汉、唐以来旧基,坐北朝南,长米,宽74米,自南往北,其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古颍川郡坊、大门、仪门、大堂、中和堂(二堂)、梅花堂(三堂)、喜雨台(后庭)等,现仅存三堂和后庭两座建筑。

三堂在中和堂后,为郡治之退补堂,是知州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务及起居的地方。该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整体给人以高敞轩昂、宏丽精致之感。后庭是知州起居及家人的居住场所,该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

由张庭馥编撰的年《许昌县志》中,有一张分为两页的手绘县城街巷图,描绘的主要是许昌护城河以内的街道分布状况。该图显示,当时市区清虚街和古槐街在西大街交会处没有完全通直,清虚街以东有县公署、监狱所、署后街、西署街。

从“牙门”到“衙门”的演变

一提到“衙门”一词,许多人都知道它是指古代的官府。然而,你知道古代的衙门究竟是怎样的吗?

“衙门”原写作“牙门”。据唐代人封演在《封氏闻见录·公牙》以及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衙门》中的说法,衙门一词原来写作“牙门”。据说,古代军队出征打仗时所用的先导旗帜都做成兽牙状,象征凶猛的野兽,为自己军队壮行,鼓舞士气、威吓敌人,这种军旗就叫“牙旗”。

军队安营扎寨时,军营的大门口两侧也都插上牙旗,以示威严。主帅召集部下开会传令也要在牙旗之下。因此,军营的大门称之为“牙门”。

大约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世俗尚武,各朝习惯上往往以驻军将领兼管一地的行政事务,地方政府的办公场所和将军幕府合一,逐渐被称为“公牙”,大门也被称为“牙门”。到了宋代已普遍用衙门一词来称呼官府。

在许州府衙里,发生了许州地方官治理许州的故事。《许昌县志》记载:“清顺治十四年(公元年),知州汪潜对护城河排浚。乾隆五十六年(公元年),知州刚柱重浚。宣统三年(公元年),知州润芳浚。”及至民国时期,已是:“池深一丈二尺,阔二十丈三尺”(年《许昌县志》)的规模。

明万历年间,郑振光任许州知州,他治理许州的政绩有口皆碑。《许州志》把他列入“名宦”,明代人李维桢写的《许州郑公创修文明塔记》,对他的政绩也是大加赞颂。许昌文明塔即文峰塔,郑振光主持建造,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千载留名。但是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积劳成疾,病死在许州知州任上。

清乾隆年间的许州知州甄汝舟,其因才能出众被提拔,任许州知州,善政累累,许昌人被泽甚深,尤其以儒学整饬吏治,“为一时牧守所不及”。他于乾隆七年(公元年)到任,乾隆十年(公元年)署彰德府知府,一年后回任。他编修的《许州志》,也是一部著名的方志。

当我们再次走进许州府衙,耳边是否会响起两班衙役极具威慑力的“威武”之声……

官衙几度解沧桑。许州府衙作为封建地方政权的实物标本,见证了几千年的时世巨变。(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张铮通讯员陈相阳)(原载于年3月25日《许昌晨报》6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