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原因,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三大神童:项槖、甘罗、曹冲,他们的生命都没有超过十五岁,这种现象给世人留下了无限遗憾和不解之谜。
神童甘罗,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位少年大器,十二岁被拜为秦国上卿,成为千古佳话。这件事情在当时是否引起过轰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却是对他大加赞赏: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除《史记》之外,《战国策·秦五》中对甘罗的事迹也有记载,但所述的事情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见于史册的甘罗的事迹并不多,这或许是由于他神童短命、少年早逝的原因所致。
有人说,既然是神童,必定有惊天之才,那是他们的才气被上天知晓后把他们都收回天庭去了。这虽然是一种唯心论的说法,但似乎也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比如甘罗最后的结局,人们就给他想象出了一个无疾升天的说法。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四回中写道:忽一夕,甘罗梦紫衣吏持天符来,言:奉上帝命,召归天上。遂无疾而卒。
这种说法为甘罗之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并不希望甘罗死去,而是希望他依然活在天上。这也不正表达出了人们对于甘罗之死的无限惋惜之情吗?
史书上的记载虽然言之凿凿,然而无白书生却对甘罗的事迹一直心存疑虑,甚至怀疑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一个叫甘罗的神童出现过。从甘罗的故事来看,他的确有超群的应变能力和非凡的雄辩才能,然而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在今天看来也就是在读五六年级,或者再往高了说也不过读七年级的样子,但是他的种种表现却又不得不让我们把他称之为神童。先看两个传说于民间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甘罗读私塾时与先生斗智的事情。
甘罗是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从小聪明过人,非同一般,于是遭到地方豪绅们的忌妒,处处和他过不去。无白书生觉得这种逻辑实在牵强,聪明过人怎么了,就要遭到别人的忌妒吗?因为是故事,咱们还是按照这个逻辑往下说吧。
甘罗去私塾上学的第一天,他的私塾先生就在地方豪绅的授意下开始刁难他了。甘罗年纪最小,个子不高,第一天放学时,先生宣布说:明天放学的时候,只要能把门口的钟敲响的人就可以回家,敲不响的要留到最后打扫教室卫生。
第一天放学回来,甘罗把先生说的话告诉了爷爷甘茂,甘茂听了一点办法也没有,他是无法在一夜之间让甘罗升高的,只好劝甘罗暂时不去学校。但甘罗却并没有在乎,对爷爷说:爷爷不要发愁,我自有办法对付。你给我准备一条细绳和一个铁块。明天我肯定是第一个回来。
第二天放学的时间一到,孩子们都一窝蜂似的跑出来站好队。甘罗个子小,排在了最前面。先生又重新把昨天的话说了一遍,说完用眼睛看着甘罗,那意思就是看你有什么办法把钟敲响。甘罗也不说话,胸有成竹地来到钟下,从口袋里掏出用绳子拴好的铁块,往钟上一扔,只听咚的一声,就轻易把钟给敲响了。
先生当然不肯轻易放过,告诉甘罗说这种方法不算。甘罗分辩说:你只说把钟敲响,又没有说用什么办法,我现在把钟敲响了,你难道要耍赖吗?先生气得一时没有话说,只好挥挥手让甘罗离开。
甘罗的聪明超乎先生的想象,也更加让他生气和嫉妒,所以在一次交学费钱粮的时候,先生决定再整治一下他。
先生对甘罗说:我这儿不缺粮也不缺钱,就缺一样东西。这东西能吃,但吃完它还能和原来一样多。你要是找不到这东西,就不能来学校了。甘罗知道先生又在为难自己,却满口答应了下来。
回到家里,甘罗把先生要交粮的事和爷爷说了,爷爷甘茂又不知如何是好。甘罗说:爷爷,这次你也不发愁,你帮我捉些田螺来,再把田螺炒好了,我带给先生就是。
第二天,甘罗用篮子提着炒好的田螺,来到先生的面前,把篮子递给他,说道:先生,你所缺的东西我给你找来了。
先生一看,竟然是田螺,拿起戒尺要打甘罗。甘罗不怕,很镇定地说:先生,我帮你找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你不该打我。你把田螺的肉吃了,它的壳还在,也没有见到减少呀。
先生哑口无言,这次不但没有难得住甘罗,倒反被甘罗奚落,心中不甘,接着又给甘罗出了一道难题。先生说:这次就算你过了,不过老师家里还缺一样东西,你若弄不来,那就不要来我这里念书了。
甘罗问:不知老师家里所缺的是什么?
先生说:老师家里缺一条稻草灰做的绳子,你能给老师弄一条吗?
甘罗故意深思了一下,说道:这个可有些难啊!不过先生放心,我将尽力给你弄来。
先生见甘罗说难,心想,看你这次还能有什么办法应付。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先生专门在门口等着甘罗,那意思是你若弄不来稻草灰的绳子,那今天就不能让你再踏入私塾的门了。不一会,甘罗来了,先生见到甘罗,冷冷一笑:甘罗,绳子做好吗?若没有做好,你还是赶紧回家去吧。
老师不要心急,绳子我给你带来了。甘罗说着从背后拿出一个小小的竹篮。老师把竹篮盖打开,里面真的有一条小小的稻草灰绳子。先生不信,用手一碰,绳子就断了。绳子一断,甘罗理由充足:绳子给你,你自己弄断了,只好自己接起来。先生气得面色通红,把篮子一扔:上课!
连续几次都没有难倒甘罗,先生哪肯善罢甘休,但一时又想不出再用什么法子治他,于是和财主豪绅们商议计策。商议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狠招。
第二天,甘罗来到私塾正要进教室,先生把甘罗叫住:甘罗,让你爷爷给老师做一面大鼓,而且只能用一张牛皮。甘罗心里明白,这又是一个损招,但是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先生见甘罗答应得如此痛快,又接着说道:你要记住,我要的这面鼓要十二人才能抬得起,要十三个人敲才能敲响。十天时间,做不来就叫你爷爷来把你领回去。
甘罗放学回到家里,把先生让他做鼓的事告诉了爷爷。爷爷这次有些生气了,这分明是故意找茬,故意为难,到哪里去弄这样大的一张牛皮?这次恐怕连聪明的孙子也想不出办法来了。于是劝甘罗不要上学,也不要再受这种窝囊气了。甘罗却说:爷爷,这几天你只管去河对岸那边玩,什么都不用想,我有办法。
甘茂相信甘罗,按照他的安排,每天都划着船到对岸去散心。
十天时间眼看就要到了,先生追问甘罗大鼓的进展。甘罗说:我爷爷太忙了,还没做呢。
听甘罗这么一说,先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次终于可以难倒甘罗了。不过他还是假装很关心的样子问甘罗:你爷爷不做大鼓,都在忙什么呢?
甘罗神气地说:我家的牛从河这边伸脖子到河对岸吃了人家亩的禾苗,我爷爷去给人家说赔人家青苗的事呢。
甘罗像
先生听了甘罗的话,气得把脖子一歪:胡说,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大的牛?从河这边伸脖子到河那边,还吃了亩的苗。你也太能说大话了吧?
甘罗就等着先生说句话了,先生的话一落地,甘罗马上就接过来说:是啊先生,既然天底下都没有这么大的牛,你又让我让爷爷用什么来给你做这面大鼓呢?
先生没想到自己竟让甘罗给绕了进去,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他亦从这些事情中感到甘罗年纪虽小,却有着非常的智慧,这小子以后绝非池中之物。所以后来便不再为难他了。
上面的故事听起来或看上去都十分有趣,使我们不得不钦佩甘罗的聪明才智。然而这只是故事,况且这些故事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对甘茂的家世记载的并不详细,我们甚至不知道甘茂的儿子是谁,而对于甘罗,《史记》中只说甘茂死的时候甘罗正好是十二岁。问题正是出在这里。
甘茂原来是秦国秦昭襄王的左丞相,他历经秦惠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三代君王,后来出使齐国,并从齐国逃到楚国,最后终老于魏国。而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湣王田地,齐湣王死于公元前年。甘茂逃到楚国的时候,当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怀王芈槐,而芈槐死于公元前年,这说明甘茂出使齐国和奔楚应该是公元前年之前的事情。
专家们依据其他的史料推断,甘罗出生于公元前年前后,比秦始皇小二至三岁。甘罗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爷爷甘茂已经离开秦国至少四十年以上。也就是说,即使甘茂从齐国又跑回到楚国的时候,甘罗也并没有出生,后来他又楚国到了魏国,所以他未必见过孙子甘罗,也就不存在上述故事里发生的事情。而下面的故事则是甘茂做了秦国丞相以后的事情,祖孙同朝为官则更加不可能。
这个故事与公鸡下蛋有关。甘罗的爷爷甘茂,做了秦昭襄王时期的左丞相,因为人正直而得罪了一些肖小之辈,这些人整天琢磨些点子在秦王面前诋毁陷害他。
有一次,秦王妃得了一种怪病,好长时间不见好转。那些与甘茂有嫌隙的大臣便想趁此机会陷害丞他。他们买通御医,御医给秦王妃把脉诊断后,启奏道:启奏大王,王妃的病并无大碍,只要吃了公鸡蛋就可以能痊愈。
秦王听后非常疑惑,天下哪有会下蛋的公鸡,这不明摆着欺骗本王吗?正要发问,有一大臣忽然跪伏在地,向秦王奏道:启奏大王,臣得知左丞相甘茂曾在韩国买回一只会生蛋的公鸡,日生一红蛋,听说常食此蛋可益寿延年。
秦王本有疑问,但听了这句话之后,一心想着给王妃治病,便不由分说命这位大臣向丞相甘茂传旨,限他三日之内将公鸡蛋呈上,否则治罪。
甘茂接旨后,知道是奸臣借秦王手想置他于死地,整天闷闷不乐,准备三日后自缚上殿请罪。当天晚上,甘茂的孙子甘罗从书馆回府,见爷爷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就问爷爷是怎么回事。甘茂把秦王下旨索公鸡蛋给王妃治病的事告诉了他。甘罗一听反倒笑着对爷爷说:这事儿好办,后天我代爷爷去见秦王。
两天过去之后,到了第三天清晨,小甘罗穿戴整齐去金殿朝王见驾。秦王并不认识甘罗,问道:你是谁家小孩,见本王何事?
小甘罗不慌不忙地俯伏金阶:启奏大王,我是甘茂的孙子甘罗,今天有重大事情特来进见大王。
秦王说:我给了甘丞相三天时间,让他献出公鸡蛋,怎么今天却派了你来,甘丞相去了哪里?
甘罗再一次叩头说:我来正是要奏明大王,我爷爷昨晚上突然肚子疼,大夫说他现在快要生孩子了。
话音刚落,秦王和满朝文武哈哈大笑,都说这是天下奇闻。秦王把脸一沉,也正色道:胡说!世上哪有男人会生孩子的?你不怕犯欺君之罪?
甘罗不甘示弱地说:大王圣明,既然世上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生蛋的事情天下也不会有吧?一句话只说得秦王无言以对,群臣也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午门外跌跌撞撞跑来一老臣,俯伏金阶连说:臣有罪!众文武一看,见是老丞相甘茂。秦王连忙改口道:甘爱卿,只怪本王听信人言,你受委屈了,不过你这孙子倒也非同寻常。
甘茂谢罪说:家孙甘罗年小,冒犯龙颜,望大王恕罪。
秦王赞叹道:小甘罗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只可惜年幼,论才可做丞相。
甘罗连忙叩头道:谢主龙恩!
秦王愕然道:小爱卿,你太年轻,常言说无须不成相哪!
只见甘罗从怀内掏出一物件,一抖戴在脸上。众人一看,甘罗已长出了两绺长须,秦王与众文武都佩服甘罗有远见。当即封甘罗为上卿。
故事中甘罗被封为秦国上卿竟和《史记》中的记载风马牛不相及。而据《嘉靖鄢陵县志·甘上卿墓》卷七载:罗,下蔡人,秦左丞相茂孙,年十二能请张唐相燕,复请车五乘为唐报赵,说赵得五城以广河间,还报秦,乃封罗上卿。这与《史记》中的记载相同。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甘罗的身世描述也极为简单:甘罗者,甘茂孙也,甘茂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但是甘罗投到投奔吕不韦门下,是从楚国而来还是本来就在秦国,我们并不清楚。甘罗说服张唐去燕国,以及说服赵王割让五邑这段故事史书有记载,无白书生在这里不再作以赘述,但有几点疑问却不能不说。
首先,究竟谁要派张唐去燕国。《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记为: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这里已经明确是秦国派张唐去燕国,秦国谁有这个权力?当然是秦王,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为就是秦始皇派张唐去燕国为相。这是秦王的命令,张唐安敢不听?但是他却以臣不可以行拒绝前往。这不是明显的抗旨不遵的行为吗?从这一点看,派张唐去燕国的人未必就是秦王,而应该是吕不韦。这与《战国策·秦五》中的记载相吻合。
《战国策·秦五》在记载此事时,文中第一句就是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而且后面接着又说: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我们要注意到此处的用词和《史记》中的不同,《史记》中用的是秦使张唐往相燕,而这里则变为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前一个看上去是以权派遣,而这里则大概是以情相请。以权派遣张唐不可能也不敢拒绝,而以情相请他则能以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的理由婉拒,这使吕不韦去而不快。对于张唐的婉拒,《史记》中除了写文信侯不快之外,又赘述了一句未有以强也,这说明吕不韦虽然不高兴,却也没有强求。
通过《史记》和《战国策》对此事记载的细微不同,我们大致可以断定,想让张唐去燕国做丞相的应该是吕不韦无疑。
其次,《史记》记载,甘罗请求吕不韦借臣车五乘为张唐相燕先去赵国打个招呼,吕不韦把此事报告给了秦始皇,秦始皇在召见了甘罗之后才使甘罗于赵。但是《战国策·秦五》通篇没有提到过秦始皇,这似乎是吕不韦他们的一次秘密行动,至少是瞒着秦始皇的,这也说明吕不韦请张唐相燕的真实目的,就是欲以扩大自己在河间地区的封地。这和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的目的大不相同。
第三,若没有说服张唐去燕国的事情,甘罗恐怕会在历史上一直寂寂无名。可以想见,甘罗在此之前也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张唐何以会相信一个十二岁孩子的话而老老实实地到燕国去?接着,也是这个十二岁的孩子,请命去赵国疏通关系,赵襄王竟然亲自出城到郊外迎接,并轻易地割让出了赵国五邑给秦国。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第四,甘罗出使赵国回来后,秦王封他做了上卿,并把他爷爷的田产及房产重新赐给了他。但是不知为什么,《战国策》中对这件事却没有提及,所以,甘罗做秦国上卿究竟是不是史实确实存在疑点,或者也未必是真。
第五,《史记》在记载此事时,张唐在婉拒去燕国为相而对吕不韦说的话中使用的谦词是臣,甘罗在吕不韦面前使用的也是臣请行之、今臣生十二岁、借臣车五乘等语,这极不符合人物的身份!
第六,这次由吕不韦主导的秦国外交事件,为何在《吕不韦列传》中只字未提,而只记载于甘茂事迹之后?这其中的原因恐怕没有人会知道。
最后,关于甘罗之死。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甘罗是如何死的,这反映了司马迁对史料的认真鉴别和实事求是的严肃态度。而无白书生首先想到的是,甘罗最后应该死于吕不韦之手。吕不韦后来被秦始皇罢免了丞相职务,又被赶出京城回到河南封地,从表象上看是受到嫪毐事件的牵连,但这其中肯定还会有其他原因。甘罗原为他门下的少庶子,对他的事情可能知道的太多,后来甘罗被封为上卿,这个十二岁的孩子竟然和他同朝为官,而且地位仅次于丞相,我们可以想象吕不韦内心的尴尬。况且以甘罗的聪明才智,这将对他的权势和地位产生极大的威胁,所以除之以绝后患。
至于前文中所说的甘罗无疾升天,以及因调戏王妃而被秦王杀死之说,都是些野谈。由于没有确切的记载,甘罗之死至今仍是一个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