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王右军少时,在周侯②末坐,割牛心啖之。于此改观③。
王右军少时甚涩讷,在大将军许④,王⑤、庾⑥二公后来,右军便起欲去。大将军留之曰:“尔家司空、元规,复可所难?”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⑦,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⑧,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①王羲之(年—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二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②周顗(yǐ,年—年),字伯仁,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省汝南县)人。晋朝大臣、名士。别名周仆射、周侯。少有声誉,弱冠之年担任秘书郎,袭封成武县侯,历任太子少傅、吏部尚书,累迁左仆射。身负雅望盛名,清正廉洁。相关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王羲之长嫂的伯父。③筵席上一味洛京名菜“牛心炙”,按例需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宾客。当时周顗却一反常理,无视满堂权贵的存在,将菜先送到末席王羲之案上。周顗此举,不仅使一向安居家中,很少在名士群中应酬的王羲之从此闻名,也同时提携了这位王氏后辈姻亲,那年王羲之十三岁。④王敦(年~年),字处仲,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善于清谈。与堂弟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他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起兵于武昌,攻入建康,诛除异己,被拜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他还屯武昌,后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太宁二年(年),王敦再次起兵进攻建康,不久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九岁,不久后,叛乱平息,王敦被剖棺戮尸。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⑤王导(年~年),字茂弘,小字赤龙,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王导善于书法,以行草最佳。⑥庾亮(年-年2月18日),字元规。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鄢陵县)人。东晋时期名臣、名士,丞相军谘祭酒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早年被琅邪王司马睿召为西曹掾,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因其姿容俊美,善谈玄理,且举止严肃遵礼,颇受器重。王敦之乱时,以左卫将军协同平叛。晋成帝即位后,庾太后临朝,庾亮拥有决断政事之权。他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依法断事,又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后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造成了苏峻之乱。京师陷落后,庾亮逃奔寻阳,与江州刺史温峤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平定了动乱。乱事平定后,庾亮出镇豫州。陶侃死后,又代其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⑦减:少于。⑧钱凤,字世仪,吴兴(今属浙江)人,东晋初年王敦的部下,担任铠曹参军(掌管铠甲的官署负责人)一职,曾多次怂恿王敦反对东晋政权。
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在周侯末坐B.恒置帐中眠
C.乃见吐唾从横D.信其实孰眠
2.下列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右军便起欲去(离开)B.恒置帐中眠(经常)
C.右军觉,既闻所论(睡醒)D.敦论事造半(制造)
3.下列句中“之”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大将军留之曰B.大将军甚爱之
C.便言逆节之谋D.不得不除之
4.下列句中“于”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于此改观B.于是得全
C.于时称其有智D.席苫于公灵床头
5.翻译下列句子。
(1)王右军少时甚涩讷,在大将军许
(2)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6.从上述故事看,王羲之是个怎样的人?
1.B(A.坐——座C.从——纵D.孰——熟)2.D(到)3.C(助词,的;其他都是代词)4.A(从,其他都是在)5.(1)王羲之小时候非常腼腆不善言辞(2)等到揭开床帐,就看见(王羲之)吐沫横七竖八到处都是,相信他一直都在熟睡当中,在这种情况下(王羲之)得以保全性命6.(1)腼腆、害羞;(2)不善言辞,不喜与人打交道;(3)聪明,机智,善于伪装,躲过劫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