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

咱许昌被人民网报道啦!

这次是因为这片“防护林!

看看人民网说了啥?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如何保证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不返贫?

许昌给出的答案是兴产业。

一个个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的特色产业,

犹如一片片“防护林”,

牢牢守住了脱贫攻坚的成果。

在这片林下,

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正在徐徐展开。

(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风光)

在“山窝窝”里的雷洞村,

贫困户李付立靠着自家小院改造的民宿脱了贫;

在建安区,

贫困户孙红福靠蘑菇发了家;

在鄢陵县,

越来越多的群众靠着花木产业过上富裕生活。

(雷洞村内的民宿院子)

“贫困村”变身“明星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紫云山多红石,形成了我们雷洞村的红石文化,深受游客喜爱。”雷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李洋说,雷洞村是许昌市襄城县有名的“旅游村”,仅去年五一假期,游客就达3万人。

如今,雷洞村全村共有农家乐34家,各家年收入10万元左右;建设特色民宿客栈16家。如今的雷洞村,贫困发生率降为0,还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20万元。

年,许昌市4个乡村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6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推出了张家庄槐花节等30多个节庆活动,推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市乡村旅游总接待量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4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11.1%,辐射带动贫困人员余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1万多人。

“小香菇”种出“大产业”

“明星”企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走进许昌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白灵菇、茶树菇、鸡腿菇、草菇、灵芝等各种食用菌图片让人应接不暇。随手拉开一扇车间大门,冷气嗖嗖透出,一排排洁白肥大的菇令人称奇。

在基地打工的陈曹乡小陆庄村贫困户孙红福算了一笔账:每天打药、除草,工资60元。2亩地入股,每年租金元。“就靠这一个蘑菇,俺全家就脱贫了。”

以企业为依托,许昌市建安区在小召乡朱庄村等12个乡镇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了20个产业扶贫基地座食用菌大棚。村集体自营、个人承包、企业托管等模式综合运用,共种植食用菌16棚、瓜果70棚、花卉苗木50棚、蔬菜78棚、药材8棚、其它农作物8棚,发展特色农产品近30种,带动户个贫困人口实现了产业致富。

(孩子在农场玩耍。人民网丁亦鑫摄)

河南乐佳生活美学农场,是建安区另外一个带贫“明星企业”。走进农场游园,风景秀丽,人流如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研学”,有的在草坪中嬉闹,有的在学着制作工艺葫芦。项目一期占地亩,二期占地亩,总投资万,是集研学教育,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

“现在建成有接待区、儿童游乐区,团队拓展区、葫芦创作区、果蔬采摘园、鲜花种植区等多个区域,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为导向,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建安区扶贫办主任姚恒介绍,这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为周边贫困户“提供种子、统一收购”,带动周边户参与到产业,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

目前,许昌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6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个,培育带贫经营主体家,带动贫困户2万多户。围绕种养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贫困群众跟着经营主体走、经营主体跟着市场走。

“花木之乡”打造“美丽经济”

产业有特色小康有保障

许昌鄢陵县是著名的花木之乡,花木种植面积近万亩。在政策引导下,漂亮的花木变成了富民产业,小康产业。

柏梁镇姚家社区是鄢陵县最早的花木种植村之一。沿路入村,绿意扑面而来,五角枫、女贞、景松、丁香、红叶李……各种绿树苗木应接不暇。“种植花木,我们村源远流长,成就辉煌。”社区支部书记姚春民话里透着骄傲。

(鄢陵县唐韵小镇一景。人民网霍亚平摄)

姚家社区因多从事花艺行业,又有“姚家花园”之称。近年来,当地通过发展花木行业为支撑,走出了一条特色突出、创业创新的美丽乡村之路。年12月,姚家社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

(屈岗村貌一角。人民网霍亚平摄)

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全面开花。7月27日,鄢陵县大马镇屈岗社区,村民马永辉开车从自家林木基地返回,一皮卡刚砍下的树枝透着新鲜。“这是北海道黄杨,能种成绿化篱笆墙。这树扦插就能活,打算林下再套种20亩。”33岁的他承包林木基地亩,种植元宝枫、女贞等,年收入数百万元。

花木产业不止富了群众腰包,也成就了优美的自然环境。鄢陵县以此为基础,打造康养产业,势头正盛。

(河南省鄢陵县怡康苑养老公寓里安享晚年的一对夫妇。)

许昌市怡康苑养老公寓开园不到两年,公寓已有多位老人入住。许昌、郑州、西安等大中城市,都有老人慕名而来。李贵忠、常锦芳夫妇原在郑州某高校工作,前两年回老家偶然发现,当即就决定“搬回来住”。

“每人每月元,两室一厅,电视冰箱家电齐全。每天有人给我们做饭,带我们做操,生活不要太幸福。”李贵忠告诉记者,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两口不愿打扰,正好老家有这么个“舒坦地方”,“俺俩住上瘾,哪儿也想不去,过年过节也是他们来看俺俩。”

行走许昌,各类特色产业百花齐放。“接地气”的产业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稳定的增收渠道,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牢牢打下了基础。

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表示,立足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许昌紧紧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一主线,按照“建基地、育龙头、强联结、优服务”的思路,形成了产业基地带动、经营主体带动、集体经济带动、扶贫车间带动等“四型”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持续攻坚,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户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年的4.41%降到年底的0.24%。

“收官之年,许昌市将继续发展特色产业,高标准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巩固好已有脱贫成果,保证已脱贫人口不返贫,为全面小康做好准备。”

人民网记者丨徐驰时岩

本期编辑丨刘瑞琦校审丨刘捷

值班主编丨黄冠宇监制丨黄冠宇

内容来源丨人民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