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嬿婉儿
“那天,佩弦穿了一件米黄色绸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雅正派,但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鞋,显得有些土气。回到宿舍,我的同学廖书筠笑着说:‘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要是我才不要呢!’”
这便是陈竹隐对朱自清的初初印象了。
遇见他之前,她是林间的麋鹿
陈竹隐,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书香世家。兄弟姐妹12人,她是家里最疼爱的小妹妹。8岁上私塾,课外书是哥哥带回家的时兴杂志——刊载中外大事纪的《东方杂志》和登载中外流行小说的《小说月报》。
后来父母双双病逝,在新文化熏陶下的陈竹隐意识到,生活必须要靠自己,于是只身一人北上,辗转考上了北平艺术学院。
容颜出众的陈竹隐,品行亦正直率然,毕业后到救济院工作,因看不惯救济院院长克扣孤儿口粮,于是毅然辞职以示抗议;她的艺术天分也很高,擅长工笔画,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和书法家寿石先生的爱徒;她还痴迷昆曲,师从当时的戏剧名家红豆馆主溥侗。
如此多才多艺、品貌双修的陈竹隐,如林间自在奔跑的一只清澈纯秀的麋鹿,自有许多高大挺立的良木常绕身侧,而这只麋鹿,目光却寄予在丛林世界里最特别的一棵。
▲陈竹隐(-)富贵图遇见他之后,她是山间的红叶
年4月,沉浸在亡妻离世的悲痛与独自照料六子的艰难中的朱自清被众好友拉到北平的大陆春饭店,参加了一场打着“生日会”旗号的相亲,而女主角,便是陈竹隐。
不明所以的朱自清并未修饰自己,而那双土气的双梁鞋亦并未让陈竹隐对朱自清的印象不佳。相反,早已拜读过朱自清柔和淡雅的文字、被他的深情与才华深深折服的陈竹隐,却很满意如今站在眼前的朴素、文雅的他。
而朱自清呢?自然也是极其钟意陈竹隐的。她面庞白皙,一头精致的短发,落落大方,谈吐中满是清丽与自信。时日虽未至盛夏,但朱自清觉得他心中的荷已悄悄绽放。眼前的这位叫“竹隐”的女子便如一株清新的绿荷,盛放在他干涸已久的心上。
就这样,一位民国享誉文坛的才子与一位蜚声书画界的才女互生情愫,开始了他们才子佳人的故事。
自别后,朱自清便如六神无主般,做事总不能专心。是日,正伏案急书的他忽地恍了神,又想起了那个如绿荷般的清丽女子。于是他便以同游西山为由,给她寄了一张信笺,以求与佳人再见。
或许姻缘果真为天定,同游西山之日天气格外晴朗。才子佳人在轻饶山间的薄雾里穿行,看红叶飒飒,听泉水淙淙,吟诗文雅雅,好不惬意沉醉!
翌日,朱自清便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信封里并无只言片语,唯有一束精美的红叶。朱自清那颗冷寂许久的心开始热烈地跳动——“红叶一片寄相思”,原来他倾心的那个女子也对他有意!于是,他捧着这束爱情的象征,欣然提笔,为他的心爱作诗三首:
文书不放此身闲,秋叶空教红满山。片片逢君相寄与,始知天意未全悭。薛荔丹枫各自妍,缤纷更看锦丝缠。遥知素手安排处,定费灵心几折旋。经年离索黯索魂,飒飒西风尽掩门。此日开缄应自诧,些许秋色胜春温。
▲朱自清与陈竹隐,两个儿子在昆明翠湖艰难的选择:天上还是人间?
收到这三首情意绵绵的诗作后,陈竹隐起先是甜蜜与欣喜:原来自己也会出现在所崇拜的文学家的深情文字里;而后便像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中所写一样犹豫不决了。
如今她的眼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艺术与美好的平顺通途,一条是走向人间疾苦与杂琐的坎坷之路。
她“站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向着两条路极目望去,27岁的她到底是该选择自己心爱的绘画艺术和昆曲剧艺,还是要步入自己钟仰的文学才子及他亡妻留下的6个子女的家庭呢?
心中一团迷雾的陈竹隐只好先刻意疏远朱自清,而朱自清觉察到她的冷淡之后,便日渐憔悴,伤感地写下数封情书——
“竹隐,这个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出,整个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是个能镇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地扰乱啊。”
“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
“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到这种滋味,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
随着相思与痛苦的加深,一向内敛沉稳的朱自清竟也肉麻甜腻起来,对陈竹隐的称呼由最开始的“竹隐女士”“竹隐弟”,到“竹隐”“隐弟”,再到“隐”“亲爱的宝妹”;自己的落款亦由最开始生分严肃的“朱自清”,到情感升温后的“自清”,最后到纸短情长的“清”。
终于,苦心人天不负,朱自清的情书之战夺得了胜利,陈竹隐最终选择了另外一条幽寂但不失美丽的路——成为朱太太,与朱先生一世同好。
是啊,谁又能拒绝这样一个集才华与深情、温润与专一于一体的男子呢?
多年以后,当陈竹隐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她说:
“那时我与他的感情已经很深了。像他这样一个专心做学问,又很有才华的人,应该有个人帮助他,和他在一起会和睦幸福的。而6个孩子又怎么办呢?想到6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多么不幸而又可怜,谁能照顾他们呢?我怎么能嫌弃这无辜的孩子们呢?于是我觉得做些牺牲是值得的。”
▲前排左一是陈竹隐,后排左一是朱自清久伴源自体谅,相濡方得月圆
婚后,陈竹隐为了让朱自清安心创作,并解决他的后顾之忧——6个年岁尚小的孩子,放弃了工作,搁置了画笔,停止了唱曲,推辞了聚会。
取而代之的,是真实生活中的满地鸡毛,是房前屋后的团团忙碌,是衣食杂琐的忧心思虑。她就这样由一个灵动悠然的女子,变成了黯然劳累的主妇。
一日,陈竹隐久违的好友来造访,她好不容易安顿好了6个孩子,才有空闲和好友小聚。二人相谈甚欢,陈竹隐忘记了熬夜创作的朱自清还在睡觉,声音略有些大,朱自清被吵醒,之后竟斥责陈竹隐,言语中毫无对辛劳妻子的理解。
正是这件小事,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看着这样冷峻的朱自清,回顾自己两年来为家务操劳的生活,陈竹隐心中有万分的委屈,她绝望极了,于是便向朱自清提出了分手。
朱自清自是一脸震惊,忙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抱着痛哭流涕的爱人,聆听她的倾诉,理解她的需要,然后约定:自己无论多忙都要抽空陪他的宝妹,或散步,或听戏,或看电影;要继续碰撞搁浅良久的共同爱好;要同她多聊工作之事,让她从家庭的琐碎中稍作休憩。于是,这段感情才得以继续。
▲朱自清与友人在清华园留影年,抗战爆发,北平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南迁,朱自清必须要跟随大学,不得不与陈竹隐分开。陈竹隐得知后,坚毅地对他说:“不用惦记我们,一切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安危为重。”
于是乎,全家人分隔两地,只能依傍一纸信笺来传递安危。动乱年代,朱自清工资微薄,稿酬更是少得可怜,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此时生计更加艰难。为了节省口粮,朱自清从不吃饱饭,导致胃病复发。
陈竹隐心疼他,便悄悄卖(mai)血换取钱物。但卖血总不是长久之计,她必需一份工作来解决燃眉之急,那么6个孩子怎么办?思来想去,唯有回到有亲友帮扶且物价亲民的成都。
分别之后,陈竹隐知晓朱自清定会牵挂她们,为了让他安心工作,她和朱自清约法三章:
第一,家务事由她大包大揽,朱自清不必插手,只需专心写作、备课即可;
第二,要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该让他们去做的事便不用父母代劳;
第三,虽然家贫,但也不必为此烦恼,各项开支能省则省,维持基本生存就够了。
就是那个曾因家务繁琐而委屈哭诉的女子,如今为了守护爱人,不让爱人因旁事烦忧,竟主动揽下了爱人背后的所有事。
陈竹隐明智、懂事的瘦弱肩膀,让朱自清心疼。他不愿她一人担下所有,想离开清华专心致志地陪伴她,和她共赴风雨。陈竹隐得知后,却选择了坚定的拒绝:“佩弦,你的命运早已和清华紧紧相连,绝不能在学校境况危险的时候苟且偷安。”
心与心的体谅,才能织下一张久伴的爱情之网;
情共情的相濡,方可绘出一轮好合的圆满之月。
一生的承诺:坚持着他的坚持,纵使他已不在
抗战胜利后,美国竟提出了多项扶持日本的政策,这自然令中华民众异常不满,于是举行了抗议美国的活动。身为清华的一份子,朱自清不顾胃病的严重恶化,决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了字。“贫者不食嗟来之食”,这是文人应有的傲骨。
没有面粉,全家只能依靠少数存粮糊口,风烛残年的朱自清更是日渐衰弱。但直到临终时,他依然叮嘱陈竹隐,无论生计如何艰难,绝对不能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陈竹隐坚定地点头,让他放心。
这一承诺,陈竹隐信守了41年,直至她也香消玉殒,归入尘土。
陈竹隐去世后,儿女在整理她的物品时,翻出一个木箱。木箱中不是书画作品,不是昆曲韵谱,而是朱自清一生为她写下的71封情书。
想来佩弦走后,他的宝妹就是这样守着这个木箱,如同守着他一样,反复诵读信中的字句,将它镌刻于心,时而疼惜地怜,时而忧戚地愁,时而甜蜜地笑,感受着他每一封的心情,体会着他每一句的温柔,存储着他每一字的情意。
他,是她的承诺,所以她才能坚持着他的坚持,纵使他已不在。
而她,是他的情书,所以他才会甜蜜着她的甜蜜,即便她已独身。
41年后,他和她泉下重逢,他,定还会给她写纸短情长的情书;而她,定仍然为他守一世同好的承诺。
-作者-
赵鹏艳,笔名“嬿婉儿”,25岁,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毕业于南京大学编辑出版硕士专业,现任南京某私立学校初一语文老师。文字于我,如同前生之恋,好似来世之情。它是我生命中的阳光与空气,给予我温暖,供养我呼吸,令我在人间生长得畅然欢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