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9

8月27日,国新办就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司长马秦临在会议上针对文化惠民工程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澎湃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实现全面小康、文化小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了解到,文化和旅游部一直都在推动一批文化惠民工程。请问,咱们有哪些文化惠民工程?能不能介绍这些文化惠民工程的情况?老百姓又是如何从文化惠民工程当中获得实惠的呢?谢谢。

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司长马秦临:

谢谢你的提问。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上的小康,也是文化上的小康,要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需要重点项目的示范和引领。“十三五”期间,在中央财政积极支持下,我们精心谋划了一批文化惠民转移支付项目,着力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障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向老百姓免费开放。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资金20多亿元,用来支持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现在到图书馆阅览学习、到文化馆听课学艺、到美术馆看展打卡,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尤其是年轻人也特别喜欢这样一种方式,成为了一种新风尚。国家文物局也会同中宣部、财政部实施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项目,中央财政每年对此投入30多亿支持这项工作,广大老百姓也从中获得了很多益处。

第二,千方百计提高基层文化服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我们把更快、更好地为基层百姓、困难群众服务当成大事来抓,专门为基层置办了“三大件”:

一是为基层贫困地区每个县都配置了流动文化车,这个车可以开展图书借阅、电影放映,还能组织小型文艺演出。各地灵活运用流动文化车在基层开展活动。比如,内蒙古巴林右旗的群艺工作者们,他们就靠着流动文化车走苏木进嘎查,帮助农牧民排演、展演了很多接地气的文艺节目,为老百姓送去了欢乐和文化。

二是为中西部基层国有院团配送了流动舞台车,主要是解决剧团下乡演出时器材运输比较难、临时搭台比较难、转点难这样三大难题。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鄢陵县豫剧团拉着自制的“木板车”当流动舞台,上山下乡为工农兵送戏,被当地群众誉为“板车剧团”,现在板车升级为流动舞台车以后,剧团如虎添翼,借助文化和科技的力量,演出效率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看到的演出也更加丰富了。

三是为贫困地区11余万个村文化活动室购置了基本的文化服务设备。比如陕西安康市想群众所想,有的村喜欢唱小戏小曲,就给他们配备了唢呐、二胡、小型锣鼓等乐器;有的村喜欢搞广场舞,广场舞很红火,就给他们采购了单体音响;还有的村要为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我们就给他们配送了投影仪等设备。

第三,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家乡戏送到家门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我们为贫困地区大约1.3万余个乡镇,每年配送以地方戏为主的演出,老百姓不用进剧院,一样能看到好戏。陕西省进一步创新了做法,在下乡演出时将优秀剧目同步进行了直播,线上线下并举,大大扩展了服务对象。年直播演出超过多场,线上点击量达到了多万人次,当然人次还不是规模太大,但比起原来在实地收看,还是扩展了许多。

随着“十四五”崭新开局,年中央财政投入34亿元,继续支持实施好文化惠民项目,为“十四五”开了一个好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项目管理,提升服务实效,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编:李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