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县城在嘉靖甲申年(年)经知县尹尚贤大筑之后,城墙基阔四丈,高两丈二尺,城壕宽三丈八尺,深两丈有奇,四门皆设重门,使鄢陵县城具备了强有力的防御功能。后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展筑,使鄢陵县城墙望之屹然,所以在民国以前,中原地区有鄢陵县的好城墙,扶沟县的好牌坊一说。在鄢陵县巍峨耸立的城墙的东南角,有一华丽的三层阁楼——魁星楼。年逾九旬的鄢陵县一高原副校长郭永昌老先生祖籍扶沟县湾郭村,老先生回忆其年幼时在老家雾烟山往西看,能看到鄢陵的建筑,一是乾明寺塔,二是黉学(文庙)的大成殿和魁星楼。图文无关魁星楼古代在乡下目不识丁的百姓口中往往误读为亏心楼。由于元未战乱,之前的有关文字资料几乎毁坏殆尽,魁星楼始建于何时已无可靠的史料可资考证。据乾隆版《鄢陵县志》记载:清顺治六年(年),知县孙丕承捐俸修葺明末战乱损毁的儒学(文庙)之后,又在县城东南角城墙之上,捐资重建经战争毁坏的奎楼,建成一座三层三楹阁楼,阁楼上层塑魁星,中层塑文昌,四周围以朱栏。阁楼中所塑魁星金身青面、面目狰狞、赤发环眼、头上有两只角,其左手持一只墨斗,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中参加考试士子的姓名。魁星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只大鳌鱼的头,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扬起后踢,以求在造型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整个塑像就是魁字的造型。魁星楼建在文庙近旁,方便读书士子祭拜魁星,以利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鄢陵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一榜五进士、朱明天下鄢半朝的盛况,说不定就。与魁星楼有密切关系。此建筑从清顺治六年知县孙丕承重建并塑魁星,一直往前查到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年)知县彭化凤重修时都叫做奎楼,后经多次重缮,名称依旧。直到同治十三年(年)知县张吉梁修建试院时再次重修奎楼才改名为魁星楼(又称魁星阁)。据文庙街居住的一些老者回忆,魁星楼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倾圮前,楼上匾额题的名字叫德星楼。他们也说不清楚为何口口相传的是魁星楼,乡下百姓误传为亏心楼,而楼的匾额上却题为德星楼呢?据民国版县志记载:民国十六年(年)北洋奉军攻陷鄢陵,鄢陵城墙及城墙上的魁星楼惨遭破坏。年,河南省财政厅准予续修魁星楼,邑人苏宝谦等人主持修峻后,为纪念鄢陵乡贤陈寔(谥号文范)才更名为德星*楼。由于魁星楼的名字已叫了近百年,加之老百姓早已赋予了魁星楼一些神话传说,所以人们并没有按匾上的名字改口,依然称之为魁星楼。全国解放后,社会安定,旧城墙失去了其防御功能,就没再行维修。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加速兴修水利设施,就拆除了城砖,旧城墙的土也被一段一段运走,城墙上的魁星楼长期朽蚀,在年、年时逐渐坍塌。年,县完中分为县高中和县初中,县初中为了扩大使用面积,就用旧城墙东南角仅存的土丘的土(魁星楼基址)填了稍西边的深坑(旧黉学的月牙池),魁星楼彻底不复存在。汉桓帝永康三年,故宅位于鄢陵城西漆井村的东汉名士陈寔携子与荀淑在许昌相会,太史上奏:德星聚,洛阳方园五百里内有贤人相会。于是许州建德星亭(在现在西湖公园内),鄢陵在东关建德星台。(作者:左玉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36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