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本文来源:兵团日报」

●兵团日报记者李媛媛文/图

这是一场革命英雄主义的真实演绎,这是一次撼人心魄的兵团精神洗礼。

住地窝子,挖渠引水,开荒造田……舞台上,兵团豫剧团的青年演员们动情演绎了第一代军垦战士在戈壁荒漠上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的震撼故事。

热泪盈眶,掌声连连,喝彩不断……舞台下,观众们被支边青年的人生经历和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所深深打动。

前不久,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作品,兵团豫剧团精心复排的大型现代豫剧《大漠胡杨》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展演。

年,经过两年时间的精心创作和打磨,兵团豫剧团推出大型现代豫剧《大漠胡杨》。该剧以兵团成立之初,支边青年建设新疆为背景,剧情通过年轻人的情感经历,讲述支边青年艰苦奋斗、扎根边疆的感人故事。

“支援新疆正青春,屯垦戍边一片心,广阔天地勤耕种,各族兄弟一家亲。”这是《大漠胡杨》中段香妮与高栋梁的一段经典唱词。

“剧中发生的事件还原了老一辈兵团人为屯垦戍边事业,在艰苦环境中战天斗地、奉献青春和生命的真实情景。”兵团豫剧团团长徐爱华说。

这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舞台上的传承和延续……

用心演绎用情诠释

60多年前,第一批军垦战士离开家乡来到兵团屯垦戍边,60多年后,兵团豫剧团的青年演员们又一次演绎了他们的感人故事。

兵团豫剧团的演员们有近95%来自河南,其中很多人在兵团安了家,来新疆10多年的青年演员杨广高就是其中一员。

杨广高在剧中扮演男主角高栋梁。“这些日子,通过不断学习和揣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个角色。”杨广高说,“高栋梁是一个悲壮人物,为建设新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要把他身上的兵团精神演绎出来。”

剧中,高栋梁在开山劈石、修筑水渠的爆破中失去了一条胳膊。为了让表演更加逼真,杨广高吃尽了苦头。他给自己增加了许多高难度动作,身上摔得四处都是淤青,甚至在脸上留下了疤痕。

“这是我不小心摔倒后留下的。”杨广高指着脸上的疤痕,笑着对记者说,“军垦战士在兵团开垦建设,我们要学习前辈们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在戏曲的道路上继续勇往直前!”

同样是河南人的张培培16岁就来到了新疆,现在也有十几个年头了。她说:“老一辈军垦战士吃苦耐劳,建设了美丽新疆,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老军垦的精神品质。”

谈及当初选择留在兵团的理由时,张培培告诉记者,刚到兵团时,由于年龄小,她很想回家。但随团演出几次后,她爱上了这片土地。当看到很多河南老乡爱听豫剧时,她更是下定决心留了下来。

年出生的张培培在剧中饰演女主角段香妮,是同高栋梁一同支边的青年,在艰苦的劳动生产中,两人收获爱情结为夫妻。

“从18岁到40岁,这是我第一次挑战年龄跨度如此大的角色。我倾尽全力饰演好角色,为首都观众们展现出一个全新的段香妮。”张培培信心满满地说。

张培培利用业余时间,上大街,逛公园,默默观察揣摩中老年人的神态和动作,只为在舞台上更好地演绎角色。

经过苦心钻研,张培培扮演的中年段香妮得到了导演的认可。“在第五场戏中,段香妮对新疆的那种恋恋不舍让我感动。每次演完那场戏,我的情绪都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自己和这个角色已经融为一体。”张培培对记者说。

“演员们为了用真情实感演绎兵团故事,常常利用在基层的演出时间,与老军垦们学习交流,体验过往的军垦生活,丰富充实戏剧人物。”徐爱华说。

走访老军垦战士,倾听当年老故事……兵团豫剧团青年演员们经常到博物馆、纪念馆参观,看照片、查资料,不断加深对兵团历史的了解。

倾注心血传承精神

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从此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一批批军垦创业者、支边青年、知识青年等,从五湖四海投身兵团。

战严寒,斗酷暑。60多年的执着与坚守,几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无私奉献,挥洒了青春与热血。

如今,一件件舞台道具,一段段经典唱词,一个个鲜活的兵团故事,再现了老军垦的峥嵘岁月,再现了生生不息的兵团精神。

走进化妆间,一排排挂在衣架上的厚棉衣引人注目,刚从演员身上脱下来的几件棉衣,已经是湿淋淋的了。

场外,艳阳高照,赤日炎炎,场内,舞台灯光,高温“烤验”。排演中,演员们身穿棉衣,脚蹬棉靴。一场戏下来,棉衣棉靴都被身上的汗水浸透了。

多少次,演员们被汗水浸透衣背;多少次,演员们以汗洗面。为了更好地把兵团故事展现给首都观众,演员们每天抓紧时间练功,背台词,琢磨戏。

在舞台暗处灯光背后,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是编剧、导演,或是舞美设计、灯光调试。从大漠戈壁到万亩桑田,从地窝子到新砖房,他们把兵团的模样真实地还原在舞台上,为此付出了太多的辛劳。

“为了这次展演,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攒着一股劲儿!”兵团豫剧团工作人员陈国强对记者说。

该剧剧本创作者、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王志生就是其中之一。年,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的王志生被老一辈军垦战士的故事所深深感动,于是下定决心创作剧本,将兵团故事搬上舞台,希望兵团精神广为人知。

为了更真切地还原历史故事,王志生苦心挖掘故事素材,深入采访老军垦战士,精心整理人物事迹,足迹踏遍了天山南北,历时两年,其间几易其稿,于年完成了该剧本的创作。

新疆歌舞、快板和四川方言的融入,使得该剧在舞台上的呈现更加贴近生活,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舞台上,导演张平对该剧进行了二度创作,把兵团人细腻的内心情感和独特的精气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深得观众的喜爱。

为了达到理想的舞台效果,兵团豫剧团的其他工作人员也从表演前一周就开始忙碌了。装车,卸车,装台,调试……在北京排练的这几天,他们日夜加班,反复修改调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

在兵团豫剧团,一个人可以身兼数职,既是演员、舞台监制,又是搬运工。

然而,他们没有一丝怨言,也从不叫苦叫累。他们只为把一台台精彩大戏送给观众,只为把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兵团精神传承延续。

“我们脱下舞台服,卸掉妆容,就可以干力气活儿了……”陈国强对记者说,“对待每场演出的各个环节,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感人肺腑反响热烈

演出过程中,演员们感情饱满,收放自如;唱腔优美动听,慷慨激昂;现场的灯光、音乐等配合默契,场下观众的热烈掌声时时响起。

“我们希望全国的观众和兵二代、兵三代都不要忘记大美新疆、大美兵团来之不易,那是老一辈军垦战士用血汗换来的。”徐爱华说。

演出结束后,台下的观众迟迟不愿离场……有的喝彩鼓掌,有的站立许久。

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兵团豫剧团及时安排了4名演员再次上台清唱了4个戏曲选段。戏曲表演结束后,观众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座位,走出剧院。

北京观众蒋立新说:“我是一名兵二代,剧情感人肺腑,演员们的表演让我一度热血沸腾。”演到动情处,部分观众不禁潸然泪下。

“剧中的许多场景,我都经历过,观看时我落泪了,仿佛回到了那些曾经在兵团的日子。”北京观众周英敏对记者说。

现场,几位老军垦战士的后代看过演出之后深受感动,向记者表示,这就是他们小时候听父母讲过的故事。

年,经过两年的精心创作和打磨,豫剧《大漠胡杨》终于登上了舞台。该剧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兵团广大职工群众的好评。

年10月9日,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影剧院的演出,至今让剧团演员们难以忘怀。

那天,台上,演员们演到动情处,激动不已,潸然泪下;台下,观众们一边看表演,一边哽咽抽泣。在整场演出中,不时有观众将当地自产的鲜花送给演员们。

“回顾当天情景,很多老军垦战士戴着奖章来到现场观看演出,看见自己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徐爱华动情地说。

豫剧《大漠胡杨》经过多次下基层的反复排演和精心打磨,日趋成熟,成为剧场佳作。

年10月6日至11月13日,豫剧《大漠胡杨》作为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赴河南、河北、山东3个省进行巡演,途经11个市县,行程两万余公里,共演出59场,观众达16万余人。

“我们在舞台上讲好兵团故事,传承好兵团精神,这就是《大漠胡杨》的创作意义。”徐爱华说。-09-:00:00:0——兵团复排豫剧《大漠胡杨》背后的故事真情演绎生生不息的兵团精神/enppropert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