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6月5日电题:从卖花木到“卖生态”——中原花木大县鄢陵升级“绿经济”
新华社记者王丁、李亚楠、史林静
最近,河南鄢陵县苗圃大户郑红伟拒绝了一笔百万元的订单。这个卖了20多年树的花木商,如今竟连一棵也舍不得卖了。
“有人出五万元一棵买我的樱花树,量还不少,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没舍得。”46岁的郑红伟有自己的考虑。
当年作为绿化苗圃种植的樱花园,如今每到盛开时,花似云海,成了当地颇有人气的樱园景观。面对接踵而至的游客,郑红伟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树留下风景就能留下,风景留下人就来了。
他乘势而上,发展起了林下生态旅游。
鄢陵县位于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区,是“南树北移、北树南迁”的理想驯化基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依托这一优势扶持壮大花木产业,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之一。
如今,鄢陵花木栽培面积达到70万亩,花木主产区林木覆盖率达到8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清新空气标准10倍以上。漫步在鄢陵城乡,好像走在平原林海,一个个精品园林连珠成串,满目翠绿。
花木扶疏,优势自来。近年来,鄢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与自身特色相结合,探索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发展之路,在当地花木种植业持续壮大的同时,以花木观光、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等为主的旅游健康产业也悄然兴起。
郑红伟就是这场实践的参与者之一。在原来的苗圃种植园基础上,他精心打造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唐韵樱花园”。樱园里随处可见的唐代元素,考究的老式建筑,一步一景、错落有致,别具风情。“樱花盛开的时候,每天能接待游客5万人。”郑红伟算了笔账,年仅门票收入就有多万元。
如今,鄢陵有很多像郑红伟这样的花木种植大户正跻身这场产业升级浪潮中。走进新科园林蜡梅盆景园内,一株株蜡梅,清香点点,姿态万千。这些经过花木种植大户张新织的栽培、造景后,变得价值不菲。如今张新织按照4A级景区标准,请来专业景观设计团队,正打造一个蜡梅生态文化园。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给鄢陵旅游按下暂停键,鄢陵趁势对全县花木产业进行整合提升。“整个春季,县域6万亩小规模粗放苗木得到整合,实现花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品牌化转型。”鄢陵县委书记尹二军说。
花木产业转型催生出的生态红利日益显现。鄢陵县目前已拥有3个国家4A级景区和26个生态宜居区。年,鄢陵县旅游人数超过万人次,生态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这个北方平原县获评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诸多称誉。
舍不得卖花木的郑红伟利用这个契机又开始第二轮“卖生态”转型。目前,郑红伟扩大了园区规模,计划打造的“唐韵小镇”是以养生养老、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林下康养综合体。
这与当地提出建设“生态健康养生基地”的发展定位不谋而合。“鄢陵的优势在花木,潜力在花木,特色也在花木,但不能一辈子做花农。转型升级是出路,健康产业是抓手。”尹二军说,不仅要发展绿色经济,而且要发展高质量的绿色经济。
如今,围绕健康养老、医养结合、延伸链条等发展方向,当地发展健康养生服务的企业及个体户有余家,涵盖休闲旅游、温泉疗养、养老服务、健康医疗等20多个行业门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健康养生服务体系和产业链条。
从卖花木到“卖生态”,鄢陵县已从单纯赏花逐步发展成赏花、旅游观光、文化娱乐、林下康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全域旅游。
产业兴旺也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传统花木种植村——柏梁镇姚家村也走上了生态旅游发展新路。目前,仅姚家村的农居接待设施就有余处,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1.3万余人,农家乐生态休闲游每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我们村人均年收入保守估计3万元,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姚家村党支部书记姚春民话里满是自豪。
如今的鄢陵百姓,守着一片绿色的“金疙瘩”。伴随着经济复苏,鄢陵县也迎来了旅游旺季,农户、花木商如今又忙碌起来,田地里的苗圃摇曳生姿,花木园区碧树繁花,一片勃勃生机。(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