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眼前美”到“立体美”——
株洲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戴鹏
青山叠翠,溪流清澈;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乡间村野,悠然自得……6月中旬,记者走进株洲乡村,目之所及,甚为舒心。
近年来,株洲市立足当地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发展特色产业为载体,以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景观提升为重点,着力打造“生态美、人文美、田园美、庭院美”的乡村风景线。株洲乡村正从“眼前美”迈向“立体美”,从“一处美”变为“一片美”。
美环境,扮靓乡村容貌
清洁之风吹遍山乡,便民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正在株洲持续扩张。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株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该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年)行动,对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等开展整体治理,实现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至去年底,全市完成改厕户,并有个村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
“现在环境越来越美,大家也越来越自觉爱护环境。”芦淞区龙泉街道古大桥社区居民殷毛立说,社区居民们还自发组织“护绿队”,为道路两旁树木修枝、浇水。
“在治垃圾、治污水、治厕所、治村容村貌上狠下功夫。”株洲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该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农村居民通过家园的新变化,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按照计划,今年,株洲市区、醴陵市和攸县所有村庄要实现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全市%的行政村实现清扫保洁常态化。通过全面完成农村“空心房”整治任务,加快农村绿化带、文化墙、休闲广场等建设,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
兴产业,激发发展活力
环境改善,带动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集聚,催生了休闲养生、观光创意农业等农村新产业,一批风情小镇、特色村落吸引八方来客,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目前,株洲森林覆盖率达62%,主要地表水体水质优于国家Ⅲ类标准,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为了让广大农民共享“绿色红利”,株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村宜居又宜业。
株洲市天元区三门镇响水村已尝到甜头,每逢花季,村里“百花园”里游人如织。
作为市郊的村庄,响水村凭借产业先行,突出规划引领与创新,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高效现代农业、健康养老养生。仅村里龙头企业便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个,村民务工增收一年超万元。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我们不用出去打工了,在村里就能赚到钱。”响水村村民唐万青说。
将生态与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加快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今年,株洲以创建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按照“一县一特色、一县一亮点”的思路,错位发展,做大做强极富特色的现代农业,着力建设一批示范乡镇,打造一批精品村庄,在探索协调发展的征程中展示出喜人的前景。
送文化,提升文明水平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有漂亮的乡村风光,还要有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更要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株洲通过深挖文化底蕴,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着力提升现代乡风文明水平。
天元区率先在三门镇南江村启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索创建“和承古韵、和至孝亲、和美院户、和传家风、和善家园”的乡村文明建设新模式。
攸县实施“门前三小”工程,即在村民家门口建设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把文化带到村民门前,深受欢迎。
炎陵县深入基层开展百姓微宣讲活动。宣讲团入村宣讲60余次,同时艺术团将移风易俗内容编入文艺表演节目,“送戏下乡”达余场次。
在农家书屋,听乡贤讲古论今;在乡镇图书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在乡村大舞台,欣赏各种文艺表演……近年来,株洲通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打通了农村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已新建“乡村大舞台”多个,改、扩建“乡村大舞台”多个,实现了村村有文化活动场地的目标。不仅送文化,还送科技、送卫生等,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和致富本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