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杜文育李思远

一根根不起眼的柳条,在柳编人的手里上下翻飞,就会变成各种精美的柳编制品。朱海全就是一位这样的柳编巧匠,他跟柳条已经打了70年的交道。

11月21日下午,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朱海全位于许昌市鄢陵县彭店镇朱家村的家中,探访他与柳编的故事。

85岁老人,柳编做了70年

出鄢陵县城东北大约20公里,蜿蜒的双洎河南侧,有一个小村庄——朱家。朱海全的家就在朱家村的靠北位置。

这是一户农村常见的宅院,北面是堂屋,东面还有一间。院子西南角的围墙处搭建着一个窝棚。朱海全平时就是在这个窝棚里做柳编。

推开窝棚用塑料布做成的门,是一个嵌在地面以下的方坑。方坑上垒了一些砖,搭起个简易的架子,架子上盖着厚厚的塑料布。朱海全的柳编窝棚面积不大,3平方米左右,里头闷湿,悬在头顶的一只灯泡发出白光。

朱海全介绍,他今年85岁,从15岁起开始学习柳编手艺,这柳编一干就干了一辈子,如今已经70年了。他说,孩子们认为他年纪大了,早都不让他做柳编了,但是他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就一直干着。

说起放着新房不用,却在窝棚里做柳编的原因,朱海全解释:“窝棚里潮湿,柳条在外面干了硬了就没法做柳编了。窝棚里也更暖和一些。”

一双骨节变形的手,见证岁月沧桑

朱海全做柳编用到的物件儿很简单,除了长短粗细不同的柳条,就是剪刀、线团、锥子、铁镰,以及几个大小不同的模具。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骨节变形的手。朱海全的手宽大而厚实,骨节尤其的大,上面布满了老茧。

柳编是一项手艺活,手指部分承受的力量极重,骨节的异常突出是岁月沉淀的佐证。就是这双骨节变形的手,编织出了柳编的精和美。

朱海全说,做柳编不只是个手艺活儿,柳条很有韧性,编制时就要用力,柳编要做得结实,走线时也要用力。长年累月下来,手就变形了。

朱海全手很利索,一根根柳条在他的十指翻飞间变成簸箕、笆斗、箩筐等柳编制品。在做柳编的过程中,他还同记者闲聊,显得思路清晰。他笑呵呵地说:“做柳编眼睛也得够用。我的眼睛早年间比起旁人也不算特别好,不过这么多年了还是这样。”

柳编非“柳”,如今全村只有3人还在做

朱海全这双骨节变形的手,也见证了柳编的兴与衰。他说,早年间全村家家户户都做柳编,白天上工挣工分,晚上下了工就做柳编。现在人生活好了,愿意做柳编的人越来越少,都觉得柳编不挣钱,出去打工比窝在家里做柳编强得多。

朱海全向记者介绍,其实他做柳编用到的柳条,并非柳树的枝条,而是一种专门种植的植物,在他家后面的地里就种的有。“这东西是块地就能种,也不用浇水。”他自己种一点儿,再买一点儿,就够一年用的了。

簸箕、笆斗、箩筐这些家家户户以前必备的物件,如今虽然不再常见,但是依然有人需要。朱海全说,以前柳编做好后是等到赶会时自己拿去卖,不过最近10年都是别人来家收购。他手头正在忙着的,就是郑州的一个人订做的。

朱海全说,他的大儿子还会柳编这门手艺,但是孙辈已经不会了,不愿意学。“不光是柳编,过去的手工业现在都是这样,没办法。”话语间,朱海全没有流露出太多失落,而是透着老人饱经沧桑的淡然。

如今,朱家村会柳编这门手艺的,算上朱海全只有3人了。

来源:大河客户端实习编辑:王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