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十六年(公元前年),晋国和楚国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战争,史称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战争中继城濮之战、邲之战后第三次、也是两国最后一次主力军队的会战。

一、战争起因与晋国的内忧外患

战争起因是郑国背叛晋国投向楚国阵营,晋国准备出兵攻打郑国。晋国阵营的卫国首先讨伐郑国,晋国国内还在争论要不要出兵。

范文子曰:“若逞吾愿,诸侯皆叛,晋可以逞。若唯郑叛,晋国之忧,可立俟也。”意思是范文子认为如果诸侯都背叛,晋国的危机尚可以缓解,但如果只有郑国背叛,晋国马上就要陷入忧患。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当时在国内晋厉公无道,权臣三郤骄纵专权,内忧已甚。范文子的意思大概是想用外患来暂时消除内忧的影响。

正卿栾武子则主张“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必伐郑。”所以晋国还是不顾内忧,派兵出征。

二、郤至对楚军的分析

晋国的将领对于战与不战其实是有争议的,而最终是依据郤至的分析而战胜了楚国。郤至说:“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郤至分析此时楚国有六个弱点,晋国应抓住时机。其一是楚国的两个卿(即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不和;其二是楚王的亲兵都已衰老;其三是与楚国同一战线的郑国摆开阵势却不整齐;其四是跟从楚国的蛮族虽有军队却没有阵容;其五是楚军摆阵不避讳月底(月底为阴之尽,古兵家以为忌);其六是士兵在阵中就喧闹,各阵式相联合后就更加喧闹,各军彼此观望依赖,没有战斗意志。这几点,表明楚军战斗力不足为惧。

栾武子采信了郤至的分析,一举战胜了楚国。

三、郤至称其伐

战争结束后,晋厉公派遣郤至向周王室进献的战利品,郤至屡次夸耀自己的功劳。单襄公评论说郤至位居晋国八卿的末位,却想要在功绩上盖过上级,容易聚集怨恨,这是祸乱的根本。

“《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将慎其细也。今而明之,其可乎?”《夏书》说:“怨恨不只是在看得见的地方,应该更加注重看不见的地方。”这是说在细微之处尤其要谨慎。如今郤至让看原来不见的怨恨都变得明显,这怎么可以呢?

四、战争的后果

在国际方面,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走向颓势。晋国虽然借此战重整霸业(即后来的晋悼公复霸),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在晋国国内方面,郤至在鄢陵之战中出尽风头,进一步加剧了三郤的骄纵,晋国的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