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于中国,乃吾国艺术之精粹,民族之瑰宝,文化之根源。书者,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为心之画也。文化传承百代,艺术发展千年。字以载文,文以载道,道寓于书,古之名贤,精于书道者众矣。而书法石刻作品,散布于中华大地。此类文化艺术之遗存,实为中华文明与历史之见证,为各地文教部门乃至社会大众所推崇珍爱。
古城鄢陵,文脉绵绵。周初封国,汉初置县。其悠久历史,至今已逾两千年。昔时中原名城,今日神州花都。其文化之灿烂,绵延不绝。其文艺肇兴于周,发展于三国至清季,并蔚然于今朝。许由隐耕,醉翁碑亭,乾明寺塔,甘罗古柏记录了鄢陵文脉之延续。郑伯唐睢,文韬武略;太白东坡,华章流传,塑造了鄢陵文脉之美名。且鄢陵作为中华通衢,大道纵横,泉甘土肥,得天独厚。早在盛唐,鄢陵境内已萌芽了园林栽培。北宋时期,更有皇家园林落户于此。清人汪琬曾有诗云:“鄢陵野色平于掌,也有江南此景无”。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挥笔落落书画佳构,吟咏篇篇绝妙诗文。如此文脉人脉相济,翰华物华齐昌之地,汉碑名作,隶法佳构——《尹宙碑》,诞生于此,便成天意。
《尹宙碑》,又称《汉豫州从事尹宙碑》。立于东汉熹平六年(年)四月。元代皇庆元年(年)正月,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巴赤,因重修孔子庙而广求石材,于洧川(今河南洧川县境)发现此石,不知何时又没入土中。明嘉靖十七年(年),或说万历年间(-)复出,迁回鄢陵孔庙,乃今日之鄢陵县初级中学所在地。据《金石萃编》载:碑高八尺一寸,横三尺九寸,字共十四行,满行二十七字。初出土时,碑石文字基本完整。其碑额篆书:“汉豫州从事尹公铭”8字,今仅存“从、铭”二字。
此碑主要记述尹宙之家世、履历及德行。碑主人尹宙,字周南,鄢陵人。博通经传,官至豫州(治在今安徽亳县)从事。其先祖出现于殷、周之际。家族中人世代为官,尹宙乃是东平相之玄孙,会稽太守之曾孙,富波侯相之孙,守长社令之长子。在仕途上,尹宙始终进思尽忠,举衡以处事,清身以历时。以一颗平常之心,履行自己职责和义务。汉灵帝熹平六年(年)四月他因病逝世,终年62岁,后人对其美誉甚隆。
《尹宙碑》作为汉隶发展高峰时期的碑刻,其书法方整浑穆,为汉碑之代表作品。汉人隶书,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约多以古劲方拙为尚,独《尹宙碑》笔法圆健,其行笔一波三折,笔画细瘦圆健,有金石之气。其结体内紧外拓,顾盼有神,若群鹤起舞。其书法风格工整中透出洒脱,统一中富于变化。敛之若虞世南,展之若颜真卿,与楷书相近,堪称汉碑中的上乘之作。年,河南省文物局曾拨专款对其碑体进行保护,对文庙戟门进行维修,使此通珍贵汉碑得以较好保护。
时至今日,国运天开,政通人和,传统文化艺术得以全面复兴。书法遗存和书法艺术作为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津梁,倍受世人珍视。而欲使书法艺术得以复兴和发扬,则要不断加大义务教育阶段于书法教学、书法活动、书法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备、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之投入,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强力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使全民整体书写水平不断提升。基于此,鄢陵县初级中学作为近水楼台异常珍视《尹宙碑》这一书法资源,及时从这一文化遗存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发掘和弘扬这一文化艺术资源,开展校园书法教育,培养后辈书法人才,并以此为起点创设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子文化自信。这一举措,实为中学教育界的明智之举,必将泽披后来,利益深远。
许昌是我家乡,我亦曾数次游访鄢陵,感受家乡各地之可喜变化。欣闻鄢陵县初级中学校本课程《走进尹宙碑》顺利完稿,写下以上文字,遥寄我对家乡教育和文化事业之美好祝愿。
年9月17日晚于枕园
远方美与生活美与生活故乡的题写港澳台的学生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