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义姑的故事被人广为传颂,遍及中国大部分区域。后人为纪念其舍儿救侄的大义,为其塑金身,建庙宇,供奉其为鲁义姑。在鲁西南民间,鲁义姑被尊称为“鲁义神姑”“鲁姑奶奶”。义女社区也曾有一座鲁义姑庙,而且香火不断,每年古庙会期间,这里更是盛况非凡。
鲁义姑庙和“义姑墓”在一条轴线上?
在义女社区居民的记忆中,鲁义姑庙虽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高大雄伟,颇有一番气势。
“在我的印象中,鲁义姑庙坐北朝南,正北方有一座大殿,大殿前方有一人多高的庙台。两旁有东西厢房,正南是庙门楼,四角挑高,很是气派。南北长约30米,东西长约20余米。”今年76岁的义女社区居民张现忠回忆说,该庙种有4棵柏树,庙门口有4棵松树,呈扇形。庙门前,也有一人多高的庙台,地面到庙台的台阶有12阶。
从庙门到大街的小路长多米,路两旁种有几十颗柏树。可惜,这两排柏树在年的“大跃进”运动中被砍伐,只留下了庙门口的4棵松树。
20世纪50年代,张现忠的老宅就在鲁义姑庙旁边,庙东侧有一处宅子,庙北侧有两处宅子。每月初一或十五,有人敬奉香火时,张现忠就会跑去送钥匙开门。后来,张现忠一家人一直负责管理鲁义姑庙。
中轴对称原则在我国沿用几千年,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主要的布局方式。在古代的寺庙中,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很多。一般均将主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均居两侧,如“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
鲁义姑庙的格局也遵循中轴线对称原则,与“义姑墓”遥相呼应。村民们无意中发现,从鲁义姑庙门口一路向南,约2公里就是“义姑墓”,其就在鲁义姑庙南北轴线偏西几米处。
一张平面地图上,标明了鲁义姑庙和鲁义姑墓的方位,这样的方位布局,似乎证实了流传义女社区千百年的传言。“文革”期间,鲁义姑庙被当地镇政府的兽医站占用,后来成了该镇的卫生院。
如今,鲁义姑庙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镇卫生院楼后的4棵松树,依稀能看到鲁义姑庙的影子。
义女店是官道的十字口?
据史料记载,自北宋以来,鄢陵水陆交通方便,从京都开封南去的官道、漕河纵观境内。民间有“一条路,两条沟,一路通到信阳州”的说法。
义女社区的老辈人回忆,该社区不仅是周口到许昌的必经之路,而且从临颍到开封,也要经过义女社区。晋代以后,“店”字逐渐通用,带“店”字的地名,颇为常见。毫无疑问,“店”字地名的来历,一定与该地历史上开店、设店有关。从无到有,特别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店”字往往成为该处特别的地理要素与文化特征,“店”字地名因此而生。
据《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记载,明朝时,义女店便是鄢陵全县十三店之一。
“义女社区的大街就是以前的官道。那时候,没有机动车,全是人力车(独轮的手推车或者是太平车)。从周口扶沟到许昌,走到义女店刚好是晚上,所以大部门客商都要找地方落脚。”68岁的义女社区居民田西岭说,当时,老惠茶馆就是义女店出名的商铺之一。
“老惠茶馆在义女店大街西侧,本村干活的人大碗茶免费喝。若是花钱喝茶,2分钱一壶茶,能喝一天,来往的人都喜欢在这里歇脚、聊天儿。”义女社区居民王根堂说,临颍到开封的官道也经过义女店。两条官道在此相交,客商不断,义女店商铺林立,饭馆比比皆是。天不亮就能听到官道上推车赶路人的声音。
因为义女店客商来往频繁,经济活跃,生活方便,有人便以义女店为中心发展村落。附近村落以义女店为中心取名:如义女店北侧的村落,刘姓居多,故名后刘;义女店东北方向,明朝时此村雷姓居多,故名后雷;清朝时期,义女店南侧,张姓族人迁居建村,故名前张。
义女店古庙会繁华一时
义女店交通便利,再加上有香火不断的鲁义姑庙,庙会这种传统民俗活动自然不会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既是中秋节,也是义女店的古庙会。
义女社区流传这样一则俗语:义女唱戏不叫客,叫客捎着麦。意思是说,每当义女店庙会唱大戏时,义女店的人不会叫亲戚朋友来逛庙会,亲戚朋友如果要来,就要自己准备吃食。
“为啥这样说呢?因为义女店的庙会形式大,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赶庙会。那时候生活穷苦,戏台班子的演员都住在各家各户。如果有人请了戏班演员唱戏,管吃管住不说,还要维持戏台周边的秩序。由于人多事杂,本家人就没有精力再招待亲戚朋友了,所以有了‘义女唱戏不叫客,叫客捎着麦’的说法。”75岁的刘麦次老人说。
那时候,义女店古庙会的盛况难以言表,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古庙会上,唱戏的、跑马的、画画的、抽签的、算卦的、理发的、套圈的……凡是庙会上有的,这里应有尽有、生意兴隆、各显神通。
义女店的古庙会异常火爆,给当地百姓的物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即便身在天南海北,也有人会在庙会期间,回来祭拜“鲁姑奶奶”,这使鲁义姑庙香火缭绕、人声鼎沸、鞭炮声声。
古庙会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卖牛的叫“牛行”,卖皮具的叫“皮行”,卖粮食的叫“斗行”。这些行当讲究“秤平斗满”,交易员则从中抽取费用,维持生计。遗憾的是,鲁义姑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坏,曾经繁华一时的义女店古庙会,如今只存在于那代人无尽的记忆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