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鄢陵县田园风光如画(8月31日摄)牛书培摄

□本报记者董学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烜

9月2日,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的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成排的玉米长势良好,蕴藏着丰收的希望。

“玉米正处在灌浆期,照目前这长势,今年亩产量应该在斤以上。”正在田间忙活的种粮大户万子荣说,他一共流转了多亩地,一季种小麦、一季种玉米,小麦实现了订单销售,玉米长得也不赖,扣除各项投入,一亩地净收益元左右,一年收入可以达到60万元。

“稳产增收,离不开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万子荣感慨,今年小麦经历了倒春寒、病虫害几个坎,4月下旬又遭遇旱情,能夺取丰收,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硬实力”。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好处可多了。”万子荣对比今昔,打开了话匣子,“先说路,最早田间是1米多宽的土路,一过车就尘土飞扬,赶上下雨天,三轮车都走不动。现在修的水泥路又宽又平,农机进来了,集中连片耕种,成本降了一大截。”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过去是‘浇地’,现在是‘浇庄稼’。”万子荣说,地里装上了固定式、绞盘式、地埋式等喷灌设施,从粗放式的“大水漫灌”到精准“喷灌”,省事又省心。

“科技,让传统农业抖掉了‘土味儿’。”万子荣说,在陈曹乡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采用了“统一选用良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机械收获”的“六统一”精细化种植模式,还用上了远程控制、自动测墒等新技术,让过去“靠天吃饭”的内涝盐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过去防治病虫害,一个人一天最多能给10亩地打药,现在一架无人植保机一天能给亩地打药,而且喷洒精准、操控便利、节药效果明显。”建安区旺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采红说,合作社提供喷灌、植保、收割、粮食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提高了效率,解放了劳动力,让种田变得轻轻松松。

打开“测土配方施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